時間: 2022年12月24日 20:22 | 作者:朗依制藥 | 來源: 醫藥資訊| 閱讀: 59次
演化: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蘇聯解體二十年祭(之三)
圖一:美、蘇工業生產增速比較
圖二:1975年美、蘇經濟結構對比
□本報首席評論員 王中宇
蘇聯基于Номенклату’ра(官僚等級名錄)的官僚政治體制,在短短幾十年內完成了西歐國家用兩百年甚至更長時間完成的工業化。
回顧各國工業化的歷程,大體上可以識別出兩類模式:
一類以英美為代表,這類模式的理論基礎是亞當·斯密的“看不見的手”。它以官僚體系為私人資本保駕護航,屬哈耶克向往的“財富控制權力”的模式。
另一類模式以德、日、俄為代表,這類模式的理論基礎是德國學者李斯特的“歷史學派”,這個學派主張利用行政權力,保護本國工業生產能力的發展,因為“財富的生產力比之財富本身,不曉得要重要到多少倍”。(李斯特《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為此,行政權力必須是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因為在后發國家中,單純追逐利潤的“自由資本主義”只會將國家引入經濟殖民地的泥潭。
從這個視角看,蘇聯與其說遵循的是馬克思主義,不如說是將李斯特主義推到了極致。由一個完全凌駕于社會之上的官僚體系掌控整個社會,推動俄羅斯快速工業化。這條道路被稱為“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在日本的經濟體系中,政府竭力扶持大型企業,而大型企業則主動配合政府的經濟戰略。故西方稱日本為“日本公司”,這其實有些名不副實。與之相比,蘇聯才是一個名副其實的“蘇維埃公司”。
輝煌:“蘇維埃公司”
前文已經提到,俄羅斯的工業化主要是借鑒德國,彼得大帝如此,列寧也如此。1917年二月革命后,俄羅斯的局面可謂漫無頭緒,對德戰場上軍隊潰散,國家陷入了失業與饑荒之中,走馬燈般更替的臨時政府松散、軟弱。1917年9月,列寧寫了《大禍臨頭及防止之法》,新浪,主張由國家實行監督、監察、統計和調節生產與流通,規定生產中勞動力的正確分配,愛惜民力,消除對民力的浪費,加以節省。監督的主要辦法是銀行國有化,大型壟斷公司國有化,取消商業秘密,強迫中、小工商業者實行合并,強迫人民聯合于消費合作社。
列寧指出:這是“國家推進資本主義發展的辦法”,是在德國早已實行了的。值得注意的是,列寧強調:
“如果社會主義在經濟上尚未成熟,那么任何起義也不會創造出社會主義,而是因為國家壟斷資本主義是社會主義最完備的門階,是歷史梯子上的這一級,即從這一級到社會主義那一級是沒有任何中間級段的。”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這就是“蘇維埃公司”的理論基礎。這個理論的基點之一是將國家視為一個整體,從整體的角度來安排整個國家的生產,借以使生產安排在宏觀上合理化。蘇聯的統計體系《物質產品平衡表體系》(System of Material Product Balance,簡稱MPS),就是為服務于這一目標而設計的,它關注的焦點是“國民經濟綜合平衡”。任何一個管理過公司的人都知道,把握各種平衡對公司生存的重要性。
如果從公司治理的視角觀察蘇聯便會發現,它的政治局就是董事會,總書記就是董事長。各部就是各事業部,而部長會議主席就是總經理。各部下設各級部門,這些部門由各級“干部”們(кадры)管理運作。
由此,整個社會可清晰地識別出兩個集團:“干部”與“非干部”。“干部”集團是高度有組織的,每位“干部”的權力均來自上級任命,因而對“干部”而言,獲得上級的認可與賞識無疑是“悠悠萬事,唯此為大”。任何一位當過公司董事長、總經理甚至部門經理的人都會認同這樣的權力結構——如果你的下屬不由你任命,不聽命于你,你這頭兒是沒法當的。
而“非干部”集團的社會成員(他們是人口的絕大多數),則在“干部”們的管理下,為“公司”的目標而工作。由于全國資源與權力都屬于“公司”,結果全國人口都是“公司”的員工,“公司”必須負責他們的生老病死,而無法砸爛任何人的“鐵飯碗”,令其“自謀出路”。于是這樣的公司不是西方常見的“有限責任公司”,而是一個“無限責任公司”,它集中了全部資源與權力,所以無法將責任推給任何其他人。